發願是十分重要的,
而自己的願行決定後來之種種。
佛也是因發願而行才成佛;
願對而不差,願錯而有別。
要什麼,現在就請正視自己的願心。
念佛,南無佛,皈依佛--圓滿的自性。 很多很多是念佛的產物,目的是導有緣者回復圓滿的自性及帶給無緣者回復自性圓滿的因緣。這方面,在自己最好是有緣也有分。以小我的觀察,有些人因戰爭而傷亡或流離失所、有些人因被惡整而選擇傷害生命,不論那些所受的前因是什麼,卻不易使一個人自當中自拔。當錯過那些大聖人所帶來的得度機會,下一次再遇到是什麼時候呢,也可能是難以想像的久。 想要找到真正的自己的朋友,念佛會是最有效益的作法,不管你能不能信佛經上所宣說的念佛實益,只要靜下心來推斷,就知道念佛念的其實是自性,而自性圓滿,不增不減,是恆常的。 你真心念佛也只是跟圓滿一體諧振而已,進而帶給自己很大的改變--往回復真正的自己之方向的種種改變。過程中,一些個人不可思議的現象、奇蹟事件、莫名所以的契合感、一瞬間就想通了什麼等等也只是自己個人對性德的見證,反而那些現象都不重要,也應該放過,重點就是醒覺,因而自然一體同在。 你我因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見自性,甚至還以為追求財富、地位才是對自己幫助更大。有心想找到真正的自己的朋友,真心發願,老實念佛會最妥當,而真心念佛也只是物我兩忘,並不是計數事業,更不是念多少遍而定等級。 老實念佛,自性會透過所謂的宇宙帶來各式各樣個人最適的管道或說是因緣,讓你一路回到真原,而這個管道是無窮多的,也多是不可思議的。如果還是認為學習知識,增進專業才是對的,那麼你對上的也只是相應的一些現象而且還很偏狹。不多久,你認為的成就,如同海邊沙灘上的腳印,自然消失而不見。自己又因再編織更大的夢想而讓自己下一世繼續流浪。 覺後空空無大千,唯有涅槃常樂者。文末分享大家淨空法師的一段話:「世間人講為學日益,對世間人來講,知識豐富,這是好事情。為學日益,對修道人來講不是好事情,是障礙。為道要日損,修行人要把妄想分別執著天天減少,可不能增加。」 |
如果只有框內,就沒有框外;如果只有框外,就沒有框內。如果只有有,就沒有無;如果只有無,就沒有有。如果只有小我(個人),就沒有大我(個人以及其他);如果只有大我,就沒有小我。
以小我的角度,如果只有框內,沒有框外,是不成立的;如果只有框外,沒有框內,也是不成立的。如果只有有,沒有無,是不成立的;如果只有無,沒有有,也是不成立的。如果只有小我,沒有大我,是不成立的;如果只有大我,沒有小我,也是不成立的。
以小我的角度,有框內也有框外、有有也有無、有小我也有大我,只有「有」才能全部成立。沒有框內,就沒有框外;沒有框外,就沒有框內。沒有有,就沒有無;沒有無,就沒有有。沒有小我,就沒有大我;沒有大我,就沒有小我。
以小我的角度,只有「有」才能成立一切。而有是相對於沒有的認知狀態,跟沒有都是物質上的觀點(根據物質而有),也只是頭腦的判斷,而這個判斷很快就會消失它自己,那麼,又有什麼可以叫做有?所謂的有竟是如此虛幻而根本不存在,是小我的頭腦功能讓自己誤以為有什麼而把它記住了,因而堅信難破。然而如果有什麼是不存在的,其他的自然都不存在,連所謂的沒有也不可能成立。物質並不是一種東西,只是一種觀點。小我其實並不存在,而一切自然也不存在。
以頭腦分別有無的後果就是對立會出現。
於是突然發現,頭腦的分別是造成對立之所在,容易使人活得對立。而不依小我的認知,讓對立消失它自己則框內、框外自然一體;有、無自然一體;小我、大我自然一體,自然發覺一切不離意識,唯識也。
如此,或許也可以文字之有限,導頭腦於無限;以局限之文字,妄盡還真原。
良好的睡眠&良好的心地可以幫助我們打造身心健康的體質,讓自己容易自「異常」轉回「正常」。現代生活的步調非常快,快到容易讓人身心失調,而良好的睡眠可以大幅避免這樣的情形。分享幾個很有幫助的視頻。每個人都做得到,且只要跟著做就可大幅提升睡眠品質。此外,早餐吃納豆✨&蜂蜜香蕉優格💛,可以讓晚上的睡眠品質提升許多。附帶一提,一歲前的嬰幼兒要避免食用蜂蜜,以免造成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死亡,不可不慎。
不吃藥2分鐘入睡 天天吃它降三高 ?
【小宇宙大爆發】廖盈婷 ft.洛桑加參 吳奕璇
敬的內涵,竟可以是一種慈悲,對自己,對他人。
讓自己及對方少造或免除惡業;
讓自己及對方多造或成就善業。
當受到惡性或不好的對待,
不少人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憤怒、對立甚至是起衝突的。
然而出人意表是的,如果是以敬心接受,
反而能讓自己不受傷或解惡緣。
目的是遠離對立,
透過敬心可以遠之,
敬以遠,以敬遠。
當受到良性或好的對待,
不少人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歡喜、接受甚至是親近的。
然而出人意表是的,如果是以敬心接受,
反而能讓自己得實益或結善緣。
目的是覺而不迷,
透過敬心可以達之,
敬以達,以敬達。
敬心自有其奧妙的運作。
濃縮版:
將之視為阿彌陀佛你又不會少塊肉或多塊肉。反而只會更舒坦。
是阿彌陀佛示現來告訴你不可以那樣、可以那樣。
找到一個人生最值得解決的問題,然後盡心盡力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人生可能好過只有解決許多普通的問題。問題所帶來的後續應處呈現了一個人生命的資源配置型態。 許多人在生命順遂的時候往往很難察覺許多行為相應的不良後果,寧願積極的把握眼前的良好現象並想要不斷的繁衍下去,這不能說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