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比丘弟子中,解空第一的是須菩提尊者。據說當須菩提出生的時候,他的家中就有空生的徵兆,佛陀在般若會上,發揮究竟的空理,對它能徹底解悟的,也首推須菩提。
有一天,佛陀忽然不在僧團中,所有的人到處尋找,都不知道佛陀的去處。大家非常驚訝,阿那律以天眼觀察,告訴大家說佛陀到忉利天去為母說法,大概要三個月的時間,佛陀才會回來,大家見不到佛陀,都非常的思念,每個弟子們都有一日三秋之感。
三個月過去,佛陀重降臨人間,佛陀還未到達僧團時,知道的人都爭先恐後的出去迎接,此刻須菩提正在靈鷲山的崛中縫衣,他知道佛陀下降人間,當即放下衣服想趕快去迎接,正在這時候,他忽然又再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心中想道:「我現在去奉迎佛陀的聖駕,是為了什麼呢?佛陀的法身,不是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可見,我現在去迎接佛陀,把佛陀的法身當做地水火風四大種的和合,這是沒有認識諸法的空性,不認識諸法的空性,就見不到佛陀的法身。因為佛陀的法身,諸法的空性,是沒有造作主,也沒有所造作。如果要想見佛陀,則一定先要了解五蘊四大總是無常的,明白所有的一切東西是空寂的,知道森羅萬象的諸法是無我的。沒有我,也沒有人;沒有作,也沒有所作。一切法是空寂的,法性是無處不遍的,佛陀的法身是無處不在的,我皈依奉行佛陀的教法,我想不應該被事相所迷。」
須菩提因有這樣認識,他就不去迎接佛陀,坐下來又再縫衣服。
佛陀的歸來,在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蓮花色比丘尼第一個搶先迎接佛陀,她對佛陀說道:
「佛陀!弟子蓮花色首先前來迎接佛陀的聖駕。」
佛陀微笑著回答道:
「蓮花色!我的回來,迎接我的不能算你是第一人,須菩提尊者觀察諸法的空性,才是真正迎接見到我的人,見法的人才能第一個見到佛陀,第一個迎接佛陀。」
蓮花色比丘尼聽佛陀這麼一說,才知道在佛陀的教法中,對宇宙人生真理的體會,自己很慚愧,還不及須菩提尊者。
有一次佛陀在般若會上,對須菩提說道:
「須菩提!你很有辯才,深能體會真空的道理,你可以向在場聚會中的菩薩們,解說般若波羅蜜相應之法,滿足他們的所學,是很好的事。」
佛陀這麼說時,在座的會眾心中都在猜想道:「須菩提尊者是以自己的智慧辯才來宣說如是甚深之法呢?還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來宣說呢?」
須菩提知道會眾中的心意,他就說道:
「佛陀的慈命是不能違的,弟子們來說教,不論甚麼深淺的教法,如果要能說得契理契機,這皆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說教,勸人修學,才能獲證到法的本性,才能和法的實相相應,才能和佛陀的心意相通。我以佛陀的威神之力,現在來宣說修學菩薩道的般若波羅蜜多的相應之理,這不是以我的智慧辯才之力所能勝任。」
須菩提說後,頂禮佛陀,對佛陀稟告道:
「佛陀!我受佛陀的敕命,來說明菩薩與般若波羅蜜多的相應之法,但是甚麼法才名為菩薩呢?甚麼法才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呢?我不見有法名為菩薩,也不見有法名為般若波羅蜜。即使這兩個法的名稱我也沒有去分別。我以這樣的認識來表達菩薩說般若波羅蜜的相應之法,佛陀!我能夠滿足菩薩們的所學嗎?」
佛陀很歡喜的回答道:
「須菩提!菩薩只有名為菩薩,般若波羅蜜只有名為般若波羅蜜,所謂菩薩與般若波羅蜜的名稱,亦只有名稱而已。這個本是不生不滅,不過為了便於宣說才假為立名,這個假名,不是在內,不是在外,也不是在內外之間,本來就是不可得。譬如講『我』,亦唯有假名,『我』的本體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有為的諸法,是如夢、如響、如影、如幻、如陽炙、如水中月的。可是,須菩提!菩薩要證得不生不滅,仍然要修學菩薩法與般若波羅蜜法的假名與假法。
「須菩提!菩薩修學般若波羅蜜,色受想行識的常與無常,樂與苦,我與無我,空與不空,有相與無相,有為與無為,垢與淨,生與滅,善與惡,有漏與無漏,世間與出世間,輪迴與涅槃,都是不可執著和分別的,其他一切諸法都是這樣。
「須菩提!為甚麼要這樣呢?因為菩薩修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對諸法起分別之想,應住於空,住於無分別。菩薩修六波羅蜜等其他諸行,也是不見菩薩的名;不見般若波羅蜜,也不見般若波羅蜜的名。菩薩只有求一切智,知道一切是諸法的實相,而這個實相才是不垢不淨的。
「假若菩薩能照這樣修習般若波羅蜜,知道名相是權巧而假為安立,則對色受想行識和其他一切諸法,都不生起執著,對智慧不生執著,對神通也不起執著,對甚麼都不生起執著,為甚麼要對一切法都不執著呢?因為有執著就是不可得。
「須菩提!照這樣修習般若波羅蜜時,對一切法都不起執著時,才能增加完成六波羅蜜的修行,才能進入修行者的正位,才能住於不退的地位,具足神通,暢遊佛國,化益眾生,供養諸佛,莊嚴清淨佛土,自己安住自在解脫的境界。
「須菩提!你有這樣想嗎?色,是菩薩嗎?受想行識是菩薩嗎?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薩嗎?地水火風空識是菩薩嗎?遠離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地水火風空識的人是菩薩嗎?」
須菩提回答道:
「佛陀!這以上都不名為菩薩。」
佛陀明知故問而說道:
「須菩提!你說這以上都不名為菩薩,這是甚麼緣故呢?你可對諸修習菩薩法者說明。」
「佛陀!本來所謂眾生者,是不可知不可得的,不論什麼菩薩也是如此,色受想行識是不可得,說有這個法,說沒有這個法,遠離這個法性都不名為菩薩。」
佛陀聽須菩提的回答,很高興的稱讚道:
「對啦!須菩提!所謂菩薩,所謂般若波羅蜜,皆是不可得,菩薩雖要修習,但本無修習。須菩提!我再問你,色受想行識等的諸法是菩薩義嗎?」
「佛陀!色受想行識等都不是菩薩義!」須菩提深有了解的回答。
佛陀又再很歡喜的嘉許須菩提道:
「須菩提!你說得太對啦!菩薩修習般若波羅蜜時,色受想行識等的諸法或常或無常,或有為或無為等,皆是不可得,菩薩應以海闊天空的心情去修習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你說你不見到菩薩與菩薩名的法,法與法界,法界與眼界,眼界與意界,這些相對的諸法並不是對立的。是甚麼原因呢?離開有為而說無為這是不能夠的,離開無為而說有為也不能成立的。須菩提!菩薩這樣修習般若波羅蜜,不見甚麼法,就能無諸恐怖;把心不停於法,就沒有後悔的事。須菩提!菩薩的心的作用,也是不可得和不可知。因此,這個心,不停於任何一物,也才沒有後悔的事。須菩提!如你所說,菩薩應如此修學般若波羅蜜。菩薩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也不得菩薩的名,這才真名菩薩,真名般若波羅蜜,這是為菩薩所說之教。」
須菩提對性空的真理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他解空第一的盛名就這樣在僧團中受著大眾的尊敬。
以上內容源自:
釋迦牟尼佛傳
網址:
書籍目錄
目錄
─序─
十版緣起
初版自序
偉大的佛陀(獻詩)
第一章 序 說
第二章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社會
第三章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思想界
第四章 佛陀的家譜
第五章 淨飯大王與摩耶夫人
第六章 藍毘尼園中太子降誕
第七章 相者的預言
第八章 太子少年時的教育
第九章 美麗的耶輸陀羅妃
第十章 太子出城去郊遊
第十一章 最大的誘惑
第十二章 太子立志去出家
第十三章 車匿和犍陟
第十四章 苦行林中勸諫仙人
第十五章 都城中的悲哀
第十六章 王師追至苦行林
第十七章 頻婆娑羅王俗利勸誘
第十八章 訪問阿羅藍仙人
第十九章 伽耶山太子修行
第二十章 降伏魔軍與魔女
第廿一章 成就無上正覺的佛陀
第廿二章 初轉法輪教團成立
第廿三章 最初的居士和信女
第廿四章 三迦葉棄邪歸正
第廿五章 頻婆娑羅王的皈依
第廿六章 在竹林精舍的教化
第廿七章 祇園精舍的建立
第廿八章 波斯匿王的皈依
第廿九章 歸城施法雨
第三十章 諸王子出家得度
第卅一章 淨飯大王的逝世
第卅二章 最初的比丘尼
第卅三章 制戒的因緣
第卅四章 僧團中的爭執與安樂
第卅五章 毘舍佉大心布施
第卅六章 迦留陀夷其人其事
第卅七章 玉耶女的悔改
第卅八章 善生長者歸佛化
第卅九章 摩登伽女出家證聖果
第四十章 最初的迫害
第四十一章 提婆達多叛逆遭報
第四十二章 阿闍世王懺悔得救
第四十三章 迦毘羅城的悲運
第四十四章 特別的教化
~周利槃陀伽的覺悟
~擔糞的尼提出家
~聞二百億的修行
~調馬師改往修來
~鴦崛摩羅懺悔皈依
~鬼子母的改心
第四十五章 十大比丘弟子
~智慧第一舍利弗
~神通第一目犍連
~說法第一富樓那
~解空第一須菩提
~論議第一迦旃延
~頭陀第一大迦葉
~天眼第一阿那律
~持戒第一優波離
~多聞第一阿難陀
~密行第一羅睺羅
第四十六章 從越祇國到毘舍離國
第四十七章 最後的弟子及遺教
第四十八章 涅 槃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我不掛網,所以回復訊息的時間不定! 若有疑問請善用搜尋框或Ctrl+F查找先,謝謝。